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 这场运动的主力发生了变化
D. 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1901年,张之洞在《致刘坤一等》的函札中写道:“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此言论反映出张之洞
A. 认可西方议会政治制度
B. 主张中体西用维护统治
C. 力图扩大洋务运动成果
D. 成为清末新政核心人物
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A. 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B. 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 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D. 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
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 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 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
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做法
A. 进一步强化西周的分封制度
B. 是“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
C. 与汉高祖做法主要目的一致
D. 迅速解决了七国诸侯的叛乱
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体现了突出的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
A. 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 皇权至上观念的逐渐形成
C. 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D.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