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 八国联军侵华——五四运动

D. 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B 【解析】 依据材料中“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外部因素引起社会实现变化,分析选项内容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促使国人思想意识崛起,引起戊戌变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对应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C选项错误,对应八国联军侵华的是义和团运动;D选项错误,对应巴黎和会都是五四运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以下有关不同时期统一战线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 大革命时期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国民革命胜利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国共双方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都作出了贡献

D. 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了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查看答案

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五四运动的爆发

C. 国民大革命的爆发

D. 红军长征的开始

 

查看答案

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

B. 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C. 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D. 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查看答案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教科书包括国文、算数、格致、化学、修身、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英文等十余个科目,分编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教科书。这反映

①突破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的传统

②引入西方近代学制和科目设置

③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出现重大改革

④巩固戊戌变法废除科举的措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A. 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B. 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C. 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D. 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