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到1937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览活动
A. 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B. 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
C. 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毛泽东告诉他的战士们: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共
A. 团结一切力量革命的必要性
B.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C.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D. 立足于城市发动工人的必要性
下图是美国漫画家埃利斯1925年7月4日创作的《中国的七月四日》,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革命中心转移
B. 农民成为革命主力
C. 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D. 美国支持中国革命
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由此可见,胡适
A. 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 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 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 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有学者在谈到民国初期政治乱象时指出,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这些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在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据此判断,该学者认为
A. 君主立宪要优于民主共和
B. 中国急需一场文化改良运动
C. 西方教育制度不适合中国
D. 学习西方制度必须结合国情
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小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
A. 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
B. 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
C. 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D. 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