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
A. 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C.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D.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魏晋至唐中期前,封建国家的土地政策以抑制兼并为主,其主要原因是防止地主豪强形成割据势力威胁国家统一。唐中期后,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均田制和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实行,唐朝逐渐走向衰弱。宋朝建立后,政治制度的改革推动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行,适应了唐中期以来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趋势。下列对宋朝实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原因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唐朝中期以来土地兼并加剧,大量集中到地主富豪手中
B. 宋朝统治者适应唐末五代以来的社会历史现实
C. 宋初统治者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 “不抑兼并”可以保障社会稳定
据《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五年(609年)设置在黄河中游和河套地区的有18个郡,总户数为55万,以每户五口计,约有275万人。由此可以推断出( )
A.原住地少数民族实行了汉化 B.边疆军事防务得到巩固
C.魏晋分裂战乱导致人口流失 D.地方行政机构日趋完备
关于租调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与均田制相适应
B. 减轻农民的负担
C. 按户为单位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D. 一定程度上整顿了赋税秩序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 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 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 “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C. “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 “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