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的改革都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B. 与革命不同,改革是温和的,不会发生新旧势力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
C. 与革命相同,改革也是牵引人类社会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重要动因
D. 成功的改革通常有统治者“自上而下”发动,和“自下而上”的呼声与支持无关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
A. 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B. 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C. 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
D. 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A. 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 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 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 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