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

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一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二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C.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D.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B 【解析】 根据“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可知,李鸿章运用条约体系维护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故B正确;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材料信息无法体现1876年中日两国就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排除A;日本主张“不必尽依条约”,C错误;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国家利益之争,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末元初时人周密在追忆南宋都城杭州时说:“都民素骄,非惟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使之然……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验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这表明宋朝

A. 朝廷采取多种手段缓和社会矛盾

B. 城乡普遍建立社会救济保障体系

C. 地主阶级剥削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D. 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

 

查看答案

隋唐以来,士人以“科第为先”,官员“耻于为末”,但到了明中叶以后,封建官僚们逐渐抛弃了“重本轻末”的传统观念,加入到经商的大潮中,甚至出现“无官不贾”的局面,这种现象

A. 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B. 反映理学的价值观被彻底否定

C. 容易导致封建政治的腐败

D. 表明世人改变了对商人的看法

 

查看答案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A. 发挥了一定的與论监督职能

B. 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 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 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查看答案

孔子和孟子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后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儒者

A. 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B. 匡时济世的担当精神

C. 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D. 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明代统治者对廷议是非常重视的。在宣德以前,每有大事,皇帝辄与群臣面议,面议结果传旨施行。廷议大臣此前对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同时还规定“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基于此,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采纳兵部尚书李承勋的建议,“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此后,“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

——整理自《明代的廷议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廷议制调整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明政府的对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廷议制调整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