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段 | 农业实产量 | 实征农业税 | 农业税(正税)占实际产量% | |||
合计 | 正税 | 附加 | 合计 | |||
经济恢复时期 | 3806.05 | 494.54 | 443.88 | 50.66 | 13.00 | 11.70 |
“一五”时期 | 8017.80 | 933.21 | 847.45 | 85.76 | 11.60 | 10.60 |
“二五”时期 | 6983.20 | 833.32 | 745.66 | 87.66 | 11.90 | 10.70 |
1963—1965年 | 5004.50 | 374.02 | 333.42 | 40.60 | 7.50 | 6.70 |
A. 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出下降趋势
B. “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C. “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左”倾错误已现
D. 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
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写到:“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表明
A. 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
B. 五四运动促成共产党的成立
C. 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
D. 共产党的成立是时代的要求
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一 |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
对答二 |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C.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D.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宋末元初时人周密在追忆南宋都城杭州时说:“都民素骄,非惟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使之然……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验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这表明宋朝
A. 朝廷采取多种手段缓和社会矛盾
B. 城乡普遍建立社会救济保障体系
C. 地主阶级剥削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D. 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
隋唐以来,士人以“科第为先”,官员“耻于为末”,但到了明中叶以后,封建官僚们逐渐抛弃了“重本轻末”的传统观念,加入到经商的大潮中,甚至出现“无官不贾”的局面,这种现象
A. 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B. 反映理学的价值观被彻底否定
C. 容易导致封建政治的腐败
D. 表明世人改变了对商人的看法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A. 发挥了一定的與论监督职能
B. 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 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 限制了君主的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