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式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 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 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企业发展 B. 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 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D. 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作准备
下表是民国时期几类商品所占国内市场比重的变化情况。它说明当时中国
项目 | 1920年 | 1936年 |
机器制造品 | 12.9% | 20.5% |
手工制造品 | 32.2% | 25.5% |
农产品 | 45.4% | 45.9%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所发展
C. 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 民族工业产品在数量上超过了进口品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企业形式 | 设厂数 | 资本(万元) | 资本所占比重 |
官办 | 37 | 1007.8 | 9.2% |
官办招商集股 | 6 | 356.4 | 3.2% |
官督商办 | 2 | 73.8 | 0.7% |
官商合办 | 30 | 1139.9 | 10.5% |
商办 | 416 | 8277.7 | 76.4% |
合计 | 491 | 10855.6 | 100% |
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D.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A. 生产技术和新的思想文化
B. 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
C. 资本主义和新的工业企业
D. 经济体制和新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A.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控制了中国市场
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 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汉高祖的抑商政策主要针对有市籍的中小商人,这类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一般平民低下。这种以中小商人为抑制对象的政策,在汉代曾反复提出,对汉代以后也有一定影响。据此可知,汉代
A. 富商大贾未曾作为抑商重点 B. 抑商旨在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C. 都市商业经济长期萎靡萧条 D. 商业政策朝令夕改反复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