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44年,葡萄牙人首先发现了它。1617年—1664年间,该岛落入荷兰人手中。尔后,英国和法国为争夺这座要塞争斗了近百年。直到1815年,这里一直是非洲奴隶贸易中心之一。岛的南北两端筑有堡垒,北端的埃斯特雷要塞还设有炮台。据统计,共有20万以上的黑人被当作奴隶,从这里装船运往美洲。
——摘编自赵美玲《图解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精华》
材料二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会吸收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有意识、无意识地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藏族建筑也同样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有两种认识可以探讨:①是从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来说,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藏汉合璧特征十分明显。②是从布达拉宫或大昭寺的文物留存来说,它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
——据杨嘉铭《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整理
(1)写出材料一提及的岛屿名称,指出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警示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您侧重于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建筑艺术角度,阐述布达拉宫的“藏汉合璧”特征。侧重分析②请结合布达拉宫或大昭寺文物留存的角度,阐述它们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只作选择不作阐释者,不得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国会借口“保护通商”决定派兵到中国,发动了所谓的“通商战争”。首相巴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是最值得考虑的”。以上这五个口岸,便成了条约第三款内容了。这次战争时期因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三元里民众发起了抗英斗争。
——整理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丘逢甲在文告中明确指出:“台湾属倭,万众不服”。大将军刘永福在《盟约书》中宣布:“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据当时日方记载:“甚至妇女童稚,全都勇敢地手携长枪,向我追赶而来”。“乙未年抗战”抗击了日军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余人。
——林仁川《中华之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北端对面”口岸的名称,并简述“通商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乙未年抗战”的起因,概括“乙未年抗战”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材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对昆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有
①魏良辅
②梁辰鱼
③张野塘
④关汉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戏曲理论家张庚提出戏曲的“剧诗说”,认为“剧诗说”是其戏曲美学思想的核心。所谓剧诗,既指戏剧文学,包括戏剧的结构、人物塑造、语言等各个方面,也指从剧作到演出、从作家到演员,乃至整个舞台艺术,都要按照诗歌的意蕴和韵律进行整体的创造。从“剧诗”这一概念来审视昆曲,下列项中能说明“昆曲是典型剧诗”的有
①精致、细腻,旋律缓慢、悠扬婉转的腔调
②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古雅、华丽的曲词内容
③脚色体制的演员分工和相对多变的剧本结构
④程式化的表演手法与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A. 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 物质文化的多元性
C. 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某朝代的长城“起自盐泽,中经敦煌、酒泉、居延塞、光禄塞,在大青南麓与原有长城连接,然后再向东延伸到辽东。”该长城
①就地取材,用险制塞,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②全长五千多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万里长城
③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④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蒙古、女真民族的南下侵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