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着力提倡制造国货,实业救国的活动主要是在制造层面上展开的。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货的销售问题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这一变化折射出
A.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国货的竞争力超越洋货
C. 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提高
D. 民族工业获得独立发展
下面是1867—1884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值单位:海关两)。对表中茶叶和蔗糖出口比重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 出口总值 | 茶叶 | 蔗糖 | ||
货值 | 比重(%) | 货值 | 比重(%) | ||
1867~1869 | 58041000 | 32526000 | 56.04 | 7265000 | 12.52 |
1870~1874 | 66720000 | 35153000 | 52.69 | 9099000 | 13.64 |
1875~1879 | 71332000 | 34393000 | 48.22 | 14644000 | 20.53 |
1880~1884 | 70804000 | 32236000 | 45.53 | 19693000 | 27.81 |
A. 中国在外贸中由入超转为出超
B. 西方列强对原料需求的升级
C. 民族工业发挥了抵制作用
D. 中国茶叶生产出现衰退
自1943年汪伪政府成立了“全国商业统制总会”以来,上海面粉厂的华商开工率维持在9.85%,日商则为18.58%.这反应了抗日战争时期
A. 全国民族工业低迷
B. 统制经济初见成效
C. 日本对华经济侵略
D. 汪伪政府出卖主权
据统计,1913年英国与法国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为九千六百余万两和五百多万两;到了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下降为四千九百万两和一百五十余万两。这一变化说明
A. 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 传统大国正在走向衰落
C. 西方经济侵略受到华资抵制
D. 民族工业处境有所改善
唐宋以来,江浙地区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这种变化反映了江浙地区
A. 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C. 农业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D.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瓦解
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