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带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怕粉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贩”、“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之处,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法外,还有租借地、联姻、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其主要原因是与非洲
A. 经济发展水平高
B. 人民富于反抗精神
C. 人口众多地形复杂
D. 国家众多面积最大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到:“在1815~1880年期间,英国经常存在于一种实力政治的真空之中,这很难说是夸张之词,这也是殖民军队能够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的原因。不错,英国帝国主义有局限性和一些问题,还有西半球的扩张中的美利坚合众国及东半球的法国和俄国。但是,长期以来在热带的许多地方,除土著民族外,英国的利益集团(商人、种植园主、探险者和传教士)几乎碰不到其他外国人。”材料反映了英国
A. 开始成为“日不落帝国”
B.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 霸权受到法俄严重挑战
D. 实力强大但隐藏着危机
下面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据此推断,其标题应是:新航路的开辟
标题: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三、意识形态领域里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四、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掠夺的序幕
A. 促进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
B.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速度
C. 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D. 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 工业革命的完成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
下图中的旗袍是中华传统服饰的精品之一,但事实上旗袍是满族传统服饰,而且满族传统旗袍(左)与近代旗袍(右)有非常明显的差别,导致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旗袍融合了东西方服饰的优点
B. 近代服装设计师受过更好的美育
C. 满族传统旗袍要适应寒冷的气候
D. 近代社会人们的思想逐步走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