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 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 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A. 自然经济的产生
B. 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C. 商品经济的活跃
D. 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
一战期间,张骞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A.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
B.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 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D. 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