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

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D 【解析】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故③说法错误误;故含有此项的均可排除,即排除A.B.C三项。所以应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旗号为号召,巧妙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他透露了这样做的目的:“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这显示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超艺术,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从一登场就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材料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实践活动……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先进的思想为自己铺路开道……中国近代变法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在实施变法之初,就已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念,并力图将其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

(2)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接受了西方哪些主要的“政治理念”?他们是否将这些“政治理念”都“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百年积下的毛病,其要慢慢来治。这次的失败就是新派人‘求快’两个字的失败。……如由一般有学问、有办法、有经验、有涵养的老辈出来主持,一定可得相反效果的。”

——黄遵宪评戊戌变法

材料二  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做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废八股,“触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知识分子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将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免去官位,十数名巡抚丢失地方大员的宝座;裁绿营及命八旗子弟自谋生计,更将使身无一技之长的百万余众陷入绝境。所有这些人,构成了顽固势力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必然千方百计阻挠变法。当时的许多有志之士认为,变法要首先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入手,从一点一滴的基础上做起,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法。应该说,这样的见解和看法是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的。

请思考:

(1)材料一中黄遵宪是怎样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与变法最终结局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后来的改革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查看答案

武士阶级的变化是近代日本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行统治的武士阶级在德川时代积累了经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官僚制度,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很有组织能力的人才……武土在日本地位很高,责任重大,但是经济却不是非常富裕,这一点有利于培养武士的使命感和冒险精神……许多下级武士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中,曾经……亲手推翻幕府的中下级武士,面面临着未来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时候,首先革了自己的命——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无奈。武士在明治维新后成为新的四民中居皇族、华族之后的士族,并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归于解体……但武士阶级的覆灭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他们并没有被社会彻底淘汰,其中的成员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原有的特长、知识与教养服务于新社会。

——李卓《明治时代日本武士的最后结局》

材料三:在日本的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它既是倒幕的领导者、明治维新后近代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因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步衰落。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武士阶级能够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先革了自己的命”的具体表现,并对“武士阶级的覆灭……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这一结论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维新时期从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建立了一些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仿效;还修筑铁路、架设电线、组建轮船公司,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讯事业。同时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凤凰网《明治维新60年》

材料二:武士阶层享有的家禄经济特权给明治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以1871年的财政决算为例,当时财政收入5004.5万日元,财政支出为5733万日元,其中家禄支出为1607万日元,约占财政支出的30%,而当时的陆军军费仅排第二,为734.6万日元,还不及家禄支出的一半。

——摘编自陈志武《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金融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现代化的经济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武士阶层的特点。明治维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实行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