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

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 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

C.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

D. 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B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198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显著,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而且主要是农村的改革成效显著,而城市的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所以经济比重的失调状况有所改变,故选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1992年之后,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A;平凡冤假错案的工作与上述结果关系不大,不可以作为主要因素考虑,故排除C;题干说到的是国内经济建设的成就,故D不是主要因素,而且当时对外开放处于初期,“新阶段”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 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B.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 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指导思想

D.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1953年,《人民日报》发文说:“河北省合作总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定合理利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该文章

A. 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

B. 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C. 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D. 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A.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B. 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C. 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D. 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 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 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进口量统计表。从材料可知

 

年代

棉纱(千担)

价值(千海关两)

棉布(千匹)

价值(千海关两)

1870年代

70

1877

14439

24877

1880年代

152

3648

13561

19735

1890年代

1081

19392

16561

25629

1900年代

1488

30187

15964

45419

1910年代

2282

62831

17013

67852

 

 

A.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 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