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19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1951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6月,“一五”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8月,访苏代表团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但仍不令人满意。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1954年初,毛泽东要求对“一五”计划重新编制,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摘编自《“一五”计划编制始末》

材料二  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讲了一段如何看待“施仁政”的问题。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摘编自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编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五”计划指导方针的认识。

 

 

(1)特点:国家高度重视,着手比较早;不断修改完善;边制订边实施;得到苏联的帮助。 原因: 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巩固新生政权需要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经验不足;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经济形势好转促进了编制的进程。 (2)认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是施大仁政。“一五”计划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符合人民的当前利益,是施小仁政。指导方针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951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1952年,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可得出国家高度重视,着手比较早;从“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但仍不令人满意”,可得出不断修改完善;从材料中修订的时间,再联系“一五计划”的时间,得出边制订边实施;从“8月,访苏代表团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得出得到苏联的帮助。第二小问,从中国经济政治现状、经验不足、社会制度、经济好转等方面加以分析。 (2)从“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五计划”的认识,可得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是施大仁政;“一五”计划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符合人民的当前利益,是施小仁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

A.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

B.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C.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D.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

 

查看答案

里根提出:“科学技术是美国竞争力的基础。”1983年里根专门成立了工业竞争能力总统委员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信息革命过程中,美国捷足先登,成了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火车头。据此可知

A. 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B. 该政府政策推动了美国技术创新

C. 该政府政策加剧了企业恶性竞争

D. 该政府政策使传统产业纷纷倒闭

 

查看答案

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A. 新旧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变化

B.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C. 经营者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能源出现危机

B. 市场作用发挥失灵

C. 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D. 全球“冷战”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