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进行革命实...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进行革命实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有浓重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国际秩序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变化:由种族(或地域)转变为阶级(公理与强权)。 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等。 (2)简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等。 【解析】 (1)一问,根据材料一“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可知孙中山一战前后由种族转变为公理与强权。二问,结合所学从十月革命影响、战后世界格局及西方“霸道”规则的影响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结合所学从其思想的理论来源、思想特征、对民主革命及民族解放的影响及世界意义进行评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史上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取代法国统治越南。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越南共产党利用有利时机,号召人民举行起义。9月2日,越南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并宣布取消法国在越南的一切特权。法国为恢复其殖民统治,再次发动对越南的侵略战争。战后,为了对抗苏联,杜鲁门政府拉拢法国,法国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战争初期,在兵力与武器方面,越南处于不利地位。1950年,中国政府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先后与越南建交,从此,越南抗法战争获得了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越南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巨大支援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有力声援下,最终结束了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越南抗法战争的胜利,对越南本国是一个新的起点;对世界而言,它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一环,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越南抗法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抗法战争胜利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

材料二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历史学者认为:现代化的历程就是西方化的历程,但是任何一国的现代化又不能完全脱离本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而全盘西化。否则就会产生传统与现代“脱节”而导致社会分裂或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阻碍现代化的正常历程。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与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对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1903年,梁启超进一步界定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在德国学者伯伦知理的民族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同时,他还提出了“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的论断。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民族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救亡图存斗争中,强化了对“中华民族”这个族称的认同,整个社会也越发认识到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的重要意义。费孝通等学者进一步提出,承认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同时,还要尊重少数民族客观存在的事实。国民政府在开发边疆地区的同时,也提出了融合大中华民族各部文化的边疆教育方针。

——摘编自张健《国家范式转换与国族构建——近代中国国族构建研究》

材料三  “Americans”(美利坚人)一词诞生于18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1774年9月,第一届大陆会议上,帕特里克·亨利庄严地重申:“我不再是弗吉尼亚人,而是美利坚人(American)”1776年,《独立宣言》中把“人人生而平等”推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向国际舆论界发出了美利坚人追求民族独立的诉求。1796年,华盛顿总统在《告别词》中强调了美利坚人的国民身份,特别提醒他的国民,政府的统一是国家的主要基石,要珍视民族团结。

——摘编自何顺果《“Americans”的民族学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背景,并说明“中华民族”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利坚人”概念形成和完善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与“美利坚人”两个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下表为2002-2004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量及其部分领域贸易量的增幅变化情况(%)。对此情况的合理认知是。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总量

3.5

5.0

9.0

农业

3.5

3.5

3.5

燃料及采矿业

1.0

4.5

5.5

制造业

4.0

5.0

10.0

 

 

A. 世界农业出现停滞和衰退

B. 经济全球化出现曲折和反复

C. 制造业成为欧美主导产业

D. 自由贸易在此期间得到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