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1)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多样化;结果基本失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以暴力革命为主;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显著;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2)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上、结果上入手分析。首先从手段上,由材料“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可知,一战后各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手段比较多样;二战后,由材料“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可知,手段主要以暴力革命为主。其次从结果上看,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果基本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由材料“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可知,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且其中还成立了较多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结合所学可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入手分析。从殖民体系瓦解的角度看,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获得民族独立,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从世界格局的变化上看,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同时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延续下来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但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六年不改”的决定,给西藏上层主动进行改革留出了时间。然而,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挑起了全面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人民迅速平定了叛乱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和剥削,解放百万农奴和奴隶。解散了旧政权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监狱,废止了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参与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没有参与叛乱的农奴主土地和多余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后,翻身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摘编自《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标准时间大事记

 

 

1840—1912年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2—1927年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7—1949年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综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  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及其推动因素。

 

 

查看答案

下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A. 贸易量是区分国家类型的主要因素

B. 国际贸易青睐于实力相似国家之间

C.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D. 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

 

查看答案

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