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成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

——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材料三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打击豪强富商,加强中央集权;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 (2)变化:官商分利;重视商业发展,注意商税的合理征收。 影响: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3)变迁:两宋路线比汉朝更发达(航行更远,线路更多);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管理越来越规范;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增多;民间外贸日益发达。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得出:解决财政困难;依据材料中“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得出:打击豪强富商,加强中央集权;依据材料中“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得出: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中“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得出:官商分利;根据材料中“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得出: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得出:宋代政府注意合理征收商税。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注意审题“历史变迁”一词,强调从汉到宋的变化。由材料中“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得出:两宋比汉朝航行更远,线路更多;由材料中“汉代”“置左右侯官管理”“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得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对比汉宋对外贸易的货物,由材料中“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得出: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增多;对比汉、宋官办贸易和民间贸易的地位汉代只提到官办的朝贡贸易,由材料中“宋代”“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得出:民间外贸日益发达,超过官办贸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3)据材料三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查看答案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手工业技术传承保守封闭

C. 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传承迅猛发展

 

查看答案

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 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

B. 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C. 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

D. 为兑换钱币服务

 

查看答案

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折曾说,外夷贡品,由市舶司接收后,“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

A. 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

C. 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 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