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入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
A. 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
B. 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
C. 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
D. 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布衣匹夫之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普通老百姓),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据时买卖而使财富增加),智者有采焉”对材料中司马迁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 主张推行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
B. 其经济主张与当时经济政策有异
C. 直接推动了当时商业的大发展
D. 强调儒家思想对百姓的教化作用
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婚姻成为控制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B. 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C. 宗法制已不能有效地维系分封制
D. 通过政治联姻来完善统治制度
材料: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有感于近代中国的科技现状,1927年,童第周正式到南京中央大学教书,进入了教育和科研领域。在亲友的支持下,1930年9月,他远赴比利时留学,用自己的智慧、才能,赢得了达克教授的信任。1934年,童第周回到了祖国,战乱期间仍坚持执教。童第周很早就认识到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鉴于当时中国科教体系的混乱,1948年,他又聘请在美国的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担任山东大学海洋系教授,童第周在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1979年,科学巨匠童第周逝世,享年77岁。
——摘编自王岩《我国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童第周为我国近代科教事业做出的贡献及其个人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童第周致力于近代科学教育事业的时代背景。
材料:1948年7月,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来自美国、巴西、法国、加拿大、英国以及东欧、匈牙利的8名社会科学家,就引起战争的原因,在巴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和平问题谈话会,讨论出成果后集结成书出版了《战争为何发生?》。讨论会结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8名社会科学家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呼吁书。呼吁书中写道:“据我们所知,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战争是人性的必然结果……所谓和平问题,就是如何把集团间乃至国家间的紧张、侵略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何进一步将其指向对个人、对社会都具有建设性的目标。如此,也许就成了消灭人和压榨人的问题。这一目标仅靠表面改革以及孤立的努力不可能达成,最重要的是社会组织和我们思维本身要有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试图避免导致武装抗争的侵略,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正义,那就应该有必要计划、调整现代生产力以及对资源的利用。”
——摘编自舒方鸿《战后日本和平主义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问题谈话会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问题谈话会召开的积极作用。
材料:旧学制规定小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且“四二”分段,90%的小学生只能读完初小四年。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应给儿童提供全面的基础教育。小学的修业年限为5年,实行一贯制。1952年,教育部根据北师大附小等6所学校进行的试验情况发出指示,规定“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游牧区及个别经济文化特别落后的地区可以推迟实施外,其他地区,不分城乡,争取到1957年秋季,小学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
1954年通过的《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规定:“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中学教育不仅要供应足够合格的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对国家生产建设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因此中学毕业生,除部分根据国家需要升学外,大部分应该积极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或其他建设工作。”
——摘编自刘桂玲《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1949~1976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