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为奋发有为、意气昂扬。郭沫若在1...

“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为奋发有为、意气昂扬。郭沫若在1937年用“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诗句来形容抗日战争。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练而纯一。”材料体现出

A. 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 抗日战争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的局限性

C. 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D. 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并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抗战对抗战胜利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国共合作是决定因素,A错误;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的局限,振奋了民族精神,B正确;党派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C选项表述太绝对,C错误;材料是强调对民众的国家认同的影响,没有说影响到政局的走向,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有观点认为:“袁世凯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他实在见得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就是反对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不是真心从根本上反对帝制”这反映出

A.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

B. 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广泛

C.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D. 帝制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查看答案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这一演变

A. 说明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

B. 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宣传

C. 遵循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方针

D. 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

 

查看答案

据历史记载,南京的明孝陵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之外,还有12座臣子墓。由于长期没有发现12座臣子墓,人们多怀疑其真实性,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陆续找到9座,尽管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但鲜有人再怀疑“12座臣子墓”之说了。这说明

A. 古代史书的记载多是真实可信的

B. 来自考古的历史认识最为可靠

C. 考古发掘可为历史记载提供佐证

D. 历史认识必须经过考古的检验

 

查看答案

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入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

A. 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

B. 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

C. 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

D. 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

 

查看答案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布衣匹夫之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普通老百姓),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据时买卖而使财富增加),智者有采焉”对材料中司马迁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 主张推行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

B. 其经济主张与当时经济政策有异

C. 直接推动了当时商业的大发展

D. 强调儒家思想对百姓的教化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