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二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1)根据材料一,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使战争受到法律的约束,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 (2)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通过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持和平;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更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 【解析】 (1)积极意义:依据材料一中“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等信息可知。 (2)变化:对比材料一的原则,材料二中提出了“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以《国际联盟盟约》的形式,对国际联盟的成员国进行限制,可以得出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出现,使得战争权力受限制、可操作,促进和平因素增多。原因:需要结合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从一战的教训出发,分析争取和维护国际和平,成为国际潮流的必然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发展极为迅速,但在北朝与晚唐时却几度遭受灭顶之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先后三次掀起大规模的禁佛、灭佛运动,佛教界称之为“三武之厄”或“三武法难”。佛教初入中土,寺院由布施而得到的财产在当时为寺院集体所有,主要用于维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后来随着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寺院地主经济才最终形成。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但它的高速发展却给世俗社会的地主阶级增加了现实中的竞争机制,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封建国家又是由世俗地主们建立和把持的,……作为世俗地主的总代表——皇帝,为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得不对佛教痛下杀手锏。

佛教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寺院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寺院经济主要以田产为主,而寺院一般靠施舍和兼并与掠夺两种手段来获得土地……。

另外,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税役。寺院经济的突出特点即寺院在占有大量土地的同时,还拥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人民之所以愿意投身佛教寺院,主要是因为寺院有免役调租税的特权。北魏末年,全国有僧尼二百万,北齐时有三百万,北周有二百万,唐武宗时也有近三十万人,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兵源、财源。除上述危害之外,寺院经济的发展还使寺院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甚至诱发起义,威胁封建统治,这也可能是封建政权灭佛的一个重要原因。佛教中,佛法平等,但实际上,佛寺中等级十分森严……。原先,寺院可作为救济场所,然而,后来寺院的救济事业渐渐变成了高利贷剥削。

——摘编自张宝生《试论“三武灭佛”的共性》

(1)根据材料,概括“三武灭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武灭佛”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在西方已讨论了两百多年,在中国也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唯物史观揭示的存在决定意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早已指出了科学的方向。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规律后,这一发现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考验,至今没有发现任何一桩历史事实足以否定这一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强调所谓“人文学科”与科学不相容的“人文主义性质”,不仅是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倒退,也是从当代学术的“社会科学化”方向倒退。

——庞卓恒《历史学是不是科学——与何兆武先生商榷》

历史没有什么规律可寻,没有理由可讲,许多历史事实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过去的历史,可靠性太少,所以考据和史观都是一偏之见。因此,历史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只是一种艺术。它既不是考据,也不是史观,而是一个有边际的玄想,就是以情感来讨论人生,认识人生,体验人生。情感是古今中外无差异的,所以历史便可以在这个认识之下玄想,通过玄想历史可以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改编自姜蕴刚《历史艺术论》(1943年)

一些人认为历史学具有两重性,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或其他东西。其中,认为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的占多数。刘节在《历史论》中指出,历史学是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一种学问。张荫麟认为,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他说,仅有精确的资料不成为史,既经科学的综合,也不成为史,因为感情生命神彩,有待于直观的认取与艺术的表现。

——黄敏兰《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界对历史学性质的理论思考》

上述材料包含了三种不同的观点。请你选择一种观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维埃俄国刚刚成立时,列宁试图在俄国小农占多数的国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实践和经验证明这种直接过渡是行不通的。因此,列宁根据俄国国情,通过中间环节,采取迂回或间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实际上是借鉴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根据中国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重新判断,得出中国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邓小平曾经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所以不能超越国情,超越阶段而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动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讲的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讲的是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列宁间接过渡思想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而提出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我们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从1956年开始,温和的“去斯大林化”转变为极端的与过去历史决裂的运动。苏共二十大期间,赫鲁晓夫在闭门会议上作了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报告。这一事件直接挑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沉重地打击了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开启了国家灭亡的进程。……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的崩溃并非始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赫鲁晓夫时期所谓的“解冻”、“伟大的十年”才是剧变的先声。在赫鲁晓夫执政的过程中,有过分的野心,有超天才的自信,有对斯大林的刻骨仇恨。赫鲁晓夫对国家造成的物质上的损失堪比二战中的损失,这还不包括在政治上、道德和精神上的损失。我们在一本专著中列举了赫鲁晓夫对苏联200个致命的打击。赫鲁晓夫的政策措施沉重地打击了苏联的国家权威,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声誉江河日下,无法挽回。

——张树华罗文东辛向阳《对苏联“改革”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的具体举措。并谈谈你对“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邓小平和赫鲁晓夫对待前人成果的不同,并作简要评析。

 

 

查看答案

“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到首要地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1915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D. 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查看答案

1970年,美国最富有的5%的家庭占用全部社会财富的58%,而处于社会下层的50%的家庭只占全社会财富的3%。此现象

A. 是战后美国经济黄金时代的必然结果

B. 是引发197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C. 是美国经济出现“滞涨”的突出表现

D. 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