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试卷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据此可知,通榜公荐法
A. 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
B. 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入仕渠道
C. 有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
D.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种思想
A. 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 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C. 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 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井田制的瓦解
B. 耕种技术的进步
C. 劳动人口的增长
D. 小农经济的形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政治思想上也大放异彩。16世纪是西欧封建主义开始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欧洲封建国家解体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君主专制政体是欧洲许多国家普遍的形式,国家权力在一些国家高度地集中于君主之手。欧洲政治生活发生的这些变化必然地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明显地反映出来。在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就反映了这个政治现实。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家庭,他的主要著作是《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马基雅维利特别重视权术,主张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背信弃义,也在所不惜。在马基雅维利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他还认为在外交上也应该依靠实力,没有必要遵守信义和诺言;他直言不讳地否认在政治上讲求道德。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里把“强权政治”的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把“道德”完全排除于政治之外。这与中国战国时代的韩非的法家理论相比,在反映时代的政治要求上真可谓异曲同工。韩非著书立论是为了在战国争雄中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马基雅维利著《君主论》之时,意大利正处于分裂状态,教会权力又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人们普遍要求在一个强有力的君主的领导下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然而,马基雅维利提倡政治权术及强权政治,在历史上起了有害的作用,远非他所能预期,400年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成为法西斯推行独裁统治的理论根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概括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简析其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二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1)根据材料一,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发展极为迅速,但在北朝与晚唐时却几度遭受灭顶之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先后三次掀起大规模的禁佛、灭佛运动,佛教界称之为“三武之厄”或“三武法难”。佛教初入中土,寺院由布施而得到的财产在当时为寺院集体所有,主要用于维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后来随着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寺院地主经济才最终形成。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但它的高速发展却给世俗社会的地主阶级增加了现实中的竞争机制,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封建国家又是由世俗地主们建立和把持的,……作为世俗地主的总代表——皇帝,为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得不对佛教痛下杀手锏。
佛教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寺院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寺院经济主要以田产为主,而寺院一般靠施舍和兼并与掠夺两种手段来获得土地……。
另外,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税役。寺院经济的突出特点即寺院在占有大量土地的同时,还拥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人民之所以愿意投身佛教寺院,主要是因为寺院有免役调租税的特权。北魏末年,全国有僧尼二百万,北齐时有三百万,北周有二百万,唐武宗时也有近三十万人,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兵源、财源。除上述危害之外,寺院经济的发展还使寺院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甚至诱发起义,威胁封建统治,这也可能是封建政权灭佛的一个重要原因。佛教中,佛法平等,但实际上,佛寺中等级十分森严……。原先,寺院可作为救济场所,然而,后来寺院的救济事业渐渐变成了高利贷剥削。
——摘编自张宝生《试论“三武灭佛”的共性》
(1)根据材料,概括“三武灭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武灭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