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 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 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 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 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
A. 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C. 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
D. 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
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 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 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 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蒙古汗国统治时期,各地自行发行纸币,币制杂乱。忽必烈即汗住后,决定统一钞法,改革币制。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印造中统宝钞,以银为本,与银并行流转。民间交纳赋税都用宝钞,原旧钞限期尽数收换,不再行用。设立交钞库作为兑换机关,可钞银互易或以烂钞易新钞,所换银货即储库作本。中统五年(1264年),诏令禁止民间私相买卖金银,后又禁用铜钱。设立平准库“主平物价”,掌管金、银、钞兑换。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忽必烈诏令在统治范围内禁用铜钱,并颁行钞法于江淮等处,收兑江南流通的纸币。至元十四年(1277年),明令伪造宝钞者处死。终元之世,中统宝钞“盖常行焉”。
——据穆鸿利《简论忽必烈的币制改革与元代钞法的历史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币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币制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 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