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认为“宗教狂热使科学本身也变成了它的同谋者,并扼杀理性”,但他同时也认为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由此可知伏尔泰
A. 偏离了理性思考的轨道
B.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 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 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下表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中国的言论。根据这些言论,可确定的结论是
伏尔泰 | 我们还是一小群人并在阿登森林中踟蹰流浪时,中国已经治理得像一个家庭,国君是这个家庭的父亲,40多名公卿大夫则被视为兄长。 |
孟德斯鸠 | 在中国,立法者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 |
魁奈 | (中国)君主被看做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大家长,正如人民应当孝顺地服从于他们的君王一样,君王反转来也应当像父亲那样热爱他的人民。 |
A. 伦理治国导致中国的落后
B. 中国具有伦理治国的特征
C. 法治取代伦理是历史进步
D. 中国的政治体制优于西方
“路德只是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教皇的奴役制,因此新教只是自然科学一时的貌合神离的同路人。”材料主要反映了宗教改革
A. 摧毁了教皇的精神枷锁
B. 与自然科学的精神相悖
C. 未能根本上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D. 换汤不换药,实际意义并不大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宗教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这样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者
A. 反对教皇的世俗特权
B. 反对因信称义
C. 反对教皇作为世界的宗教领袖
D. 反对宗教信仰
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
A. 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B. 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
C. 推动了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
D. 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英国学者罗素认为,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否认教会的威信比承认科学的威信开始得要早”,而且反对教会“在人们的心念里和古代文明分不开,仰赖的仍旧是过去,然而是比初期教会与中世纪还渺远的过去”。据此推断,文艺复兴
A. 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 借助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C. 以科学作为反教会的武器
D. 彻底推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