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意义。

 

 

(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 (2)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1)特点:由材料一中“卫国战争爆发”可知这次企业大转移为战时紧急转移;“把莫斯科、列宁格勒及国家中心的确……转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表明此次迁移的方向;“1523家,其中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表明此次迁移中重点核心企业的性质;成立“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表现了国家对迁移的管理,结合苏联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特点,可知此次迁移管理高度集中,效率高。 (2)意义:由于经济基础及资源交通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及大中城市,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举兵进攻苏联,一度打到莫斯科附近,极大破坏苏联的工业生产,威胁苏联国家安全。在战争初期,苏联由于准备不足,一度损失惨重,故苏联国防部紧急部署企业战时大转移。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反转及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证明,这一迁移保存了苏联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保证了卫国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基础。同时,企业区域大迁移带来客观结果,促进了苏联大后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苏联工业布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失败后,孙中山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由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并在强势政权整合下发展实业经济。而要使国民党具有承担强势政权的功能,孙中山走的第一步就是,使中华革命党内部讲究领袖崇拜,他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对孙中山本人效忠宣誓,以此来强化领袖的权威性。其次,从1923年起,孙中山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进行国民党改组,借助于从苏联提供的物质支持、组织技巧,来使国民党集权组织化。第三,孙中山成功地在苏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党军。这样,孙中山成功地把国民党从一个处于边缘状态的脆弱松散的议会竞争型政党,转变为以党军为实力后盾,以孙中山的个人权威为效忠对象,以列宁主义集权组织模式为基础的新型的权威主义政党。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一事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

 

 

表反映了20世纪世界自由贸易演变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最早的典册都是史官的著作,内容大多是统治者言行的记录。……史官将重要的史实、言行记录于典册,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参考。……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开始从祝史的手中下移到民间。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个人身份整理修订六经,并用以在民间传播文化知识。这样,《书》、《诗》、《易》、《礼》、《春秋》之类,就成了传授文化知识的教科书,正式变成了供人阅读的书籍。此时个人著述也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人们纷纷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

——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百科全书”一词,源于希腊语,意即“普遍的、多方面的教育”,这个名字揭示了“百科全书”与教育的密切关联。百科全书必须包罗万象——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信息,或者至少是关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早期现代西方百科全书的出版正是为了向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的公众传播全面而应时的知识;此外,百科全书的编排,力求使信息能够简易地传达给读者,故由这个国家的著名学者事先撰写的单个词条,都以字母表的顺序排列,并辅以大量插图;最后,尤其重要的是,百科全书用俗语写作,这与早期工具书中的拉丁文形成鲜明对照。

——陈平原、米列娜:《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书籍产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出现的近代西方百科全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网络阅读。

 

 

查看答案

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持续贬值。下表是1961—1987年的美英法三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混合经济”的实施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

B. 福利支出大幅减少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高

C. “新经济”的出现带来80年代初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D. 减少政府干预导致80年代中期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查看答案

1933年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用。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罗斯福意在

A. 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

B. 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C. 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

D. 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