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避风雨,夫妻恩...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③农民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B 【解析】 封建制度下的农民要缴纳赋税,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不符合材料原意,也不符合实际,①错误;“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体现出的是小农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及“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②③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A、C和D项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向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指挥下,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1988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失败后,孙中山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由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并在强势政权整合下发展实业经济。而要使国民党具有承担强势政权的功能,孙中山走的第一步就是,使中华革命党内部讲究领袖崇拜,他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对孙中山本人效忠宣誓,以此来强化领袖的权威性。其次,从1923年起,孙中山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进行国民党改组,借助于从苏联提供的物质支持、组织技巧,来使国民党集权组织化。第三,孙中山成功地在苏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党军。这样,孙中山成功地把国民党从一个处于边缘状态的脆弱松散的议会竞争型政党,转变为以党军为实力后盾,以孙中山的个人权威为效忠对象,以列宁主义集权组织模式为基础的新型的权威主义政党。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一事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

 

 

表反映了20世纪世界自由贸易演变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最早的典册都是史官的著作,内容大多是统治者言行的记录。……史官将重要的史实、言行记录于典册,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参考。……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开始从祝史的手中下移到民间。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个人身份整理修订六经,并用以在民间传播文化知识。这样,《书》、《诗》、《易》、《礼》、《春秋》之类,就成了传授文化知识的教科书,正式变成了供人阅读的书籍。此时个人著述也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人们纷纷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

——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百科全书”一词,源于希腊语,意即“普遍的、多方面的教育”,这个名字揭示了“百科全书”与教育的密切关联。百科全书必须包罗万象——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信息,或者至少是关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早期现代西方百科全书的出版正是为了向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的公众传播全面而应时的知识;此外,百科全书的编排,力求使信息能够简易地传达给读者,故由这个国家的著名学者事先撰写的单个词条,都以字母表的顺序排列,并辅以大量插图;最后,尤其重要的是,百科全书用俗语写作,这与早期工具书中的拉丁文形成鲜明对照。

——陈平原、米列娜:《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书籍产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出现的近代西方百科全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网络阅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