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桧林在《中国现代史》中认为:“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国防会议,各省军...

王桧林在《中国现代史》中认为:“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国防会议,各省军政长官出席。蒋介石要求地方派兵参加抗战。会后,除原已在前线者以外,其他地方部队陆续开赴前线。”蒋介石此举的目的应该是

A. 动员地方势力,并率先抗战

B. 增强抗战力量,削弱地方势力

C. 趁机夺取地盘,消灭异己

D. 借助抗战时机,抬高自己地位

 

B 【解析】材料中1937年8月,正是抗战爆发这初,蒋介石召开各军政长官,要求地方派兵参加抗战,这有利于增强抗战力量.同时根据所学,当时由于国民政府名义下,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派系军阀,并在1928年之后还发生过“蒋冯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虽然名义上一个中央,但各地派系军阀割据一方事实仍然存在,因此抗战一爆发,将介石要求各地方军队参加抗战,有借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目的,故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于五四运动,胡适、蒋梦麟在1920年5月4日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指出: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由此可见,作者(  )

对学生运动之发生表示关注、同情    主张青年学生一定要干预政治

不赞成学生牺牲学业的罢课行动      认为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中有这样的描述:“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A. 三权彼此分立

B. 分权制衡的原则

C. 依法治国的理念

D. 最高法院有立法权

 

查看答案

下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们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 选官制度的变化

B. 专制统治的加强

C. 监察体制的完善

D. 建筑艺术的进步

 

查看答案

夏代最初几个君主不称王,而称为“后”(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之意)。直到少康(夏朝第六世君主)才明确称“王”(意为天地人的主宰)。这一变化源于

A. 宗法观念影响消退

B.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 君主权威显著增强

D. 官僚体制逐渐完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运动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摘自陆仰渊、方庆秋《国民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根据1933年5月(《农业调整法》),罗斯福政府对价格下跌最大的七种基本产品(小麦、玉米、烟草、棉花、牛奶及猪肉等)的生产加以控制。具体办法是:政府与有关农场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相应于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1934年,罗斯福把《农业调整法》扩大到农业生产的一切主要产品,同时,进一步给各州、各区直到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课以重税,对违反合同的农场主施以罚款及徒刑的制裁。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和罗斯福政府推行农业政策的目的与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