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纭。阅读材料: 材料 辛亥革命本质上...

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纭。阅读材料:

材料  辛亥革命本质上就是一场在特殊有利条件下偶然成功的排满民族主义革命。它摧毁了已经走向了开明专制化的清王朝,却无法建立有效地整合社会的新体制。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用严复的话来说,是“旧者己亡,新者未立,伥伥无归”的社会脱序时代。此后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直到北洋军阀混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临时约法体系。这样的制度安排,就只能让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南北分裂与碎片化。中国从此陷入持续数十年的“弱国家”状态。

——摘编自萧功秦《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时代的开端》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指出萧功秦关于辛亥革命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小论文,对材料二提出的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1)观点:辛亥革命没有建立有效整合社会的新体制;临时约法体系不符合国情导致中国社会灾难。 (2)论证:辛亥革命没有促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辛亥革命后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直到北洋军阀混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临时约法体系,说明民主共和道路仍需时间。《临时约法》想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却适得其反,促使袁世凯撕毁《临时约法》,走上专制独裁的道路。 【解析】 (1)依据材料“却无法建立有效地整合社会的新体制”“建立的临时约法体系……中国从此陷入持续数十年的“弱国家”状态”的信息提取观点。 (2)本题属于小论文撰写,论证时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从辛亥革命后民主道路曲折发展以及《临时约法》没有限制袁世凯专制等角度来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定,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观点?有学者认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2)为什么说《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对比图1、图2,说明辛亥革命在政治层面的局限性。

 

 

查看答案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摘编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二  今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取给殊方,面犹不识,况尽其才力。而中正知与不知,其当品状,采誉于台府,纳毁于流言。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既无乡老纪行之誉,又非朝廷考绩之课;遂使进官之人,弃近求远,背本逐末。位以求成,不由行立,品不校功,党誉虚妄。损政制道五也。

——摘编自《晋书》

材料三  科举考试成为了把各种信仰、种族、观念、家庭背景、经济利益不同的人与国家政治取向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成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整合社会各种力量的粘合剂。庞大的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和各种利益不同的集团、人群,不但没有向西欧那样分裂成众多小国而是不断走向统一,科举考试制度的凝聚作用不可忽视。

——摘编自杨光《科举考试拯救了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初官僚存在的问题并概括汉代对举荐人赏罚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度存在的弊端。

(3)结合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变化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自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饱经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阵亡指战员统计表》中的部分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抗战

C. 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查看答案

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可以佐证

姓名

生卒

家庭

事迹

方长裕

1900—1937

家庭富裕,曾捐建学校

国民党空军中尉,美国二战纪念书籍载:淞沪抗战时,驾机一次炸毁日机10多架后坠毁。

翁心瀚

1911—1944

父亲任国民政府部长

国民党中央航校毕业,战争爆发时,赴印度接受飞行培训;在云南执行任务时油尽坠毁。

周启多

1914—1940

大户人家

作为学员,在昆明主动请缨驾机迎敌,不幸中弹坠毁。

 

 

 

A. 社会上层青年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B. 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互相支持

C.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D. 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