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规定:“行命书及书署...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不包括

A. 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

B. 秦朝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

C. 秦朝时儒家经典《书》在民间流传较为畅通

D. 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C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文化措施,意在获取与解读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秦朝时在文化上,实行焚书坑儒,故选C。据材料可知秦朝在《行书律》对“行书”规定非常严格,排除A。据“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可知邮驿通信制度很规范化,排除B。“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体现政令畅达,其目的是为了现固统治阶级的统治,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灯火不绝”,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

B. “海上霸王”,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C. “千峰翠色”,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

D. “水激轮转”,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纪念日

时间及设定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每年1月27日,联合国2005年设立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每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设立

日本广岛核爆炸遇难者纪念日

日本政府每年8月6日举行

诺曼底登陆纪念日

旨在纪念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欧洲胜利纪念日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英国、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家以5月8日为纪念日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由于时差的关系,“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到了5月9日,因此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以5月9日为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每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设立

 

 

材料二  在历史教科书中,1983年之前一般没有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问题。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学历史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开始正面提到了这种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人民也对全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及其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进步。

在今年的抗战胜利纪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它从战争进程的角度点明了中国的作用,对于提升抗日战争的意义是有益的。

——以上资料根据李良玉《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种纪念日设立意图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日战争研究发生变化的背景,并说明中国设立两个纪念日的意义。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纭。阅读材料:

材料  辛亥革命本质上就是一场在特殊有利条件下偶然成功的排满民族主义革命。它摧毁了已经走向了开明专制化的清王朝,却无法建立有效地整合社会的新体制。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用严复的话来说,是“旧者己亡,新者未立,伥伥无归”的社会脱序时代。此后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直到北洋军阀混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临时约法体系。这样的制度安排,就只能让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南北分裂与碎片化。中国从此陷入持续数十年的“弱国家”状态。

——摘编自萧功秦《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时代的开端》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指出萧功秦关于辛亥革命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小论文,对材料二提出的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定,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观点?有学者认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2)为什么说《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对比图1、图2,说明辛亥革命在政治层面的局限性。

 

 

查看答案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摘编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二  今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取给殊方,面犹不识,况尽其才力。而中正知与不知,其当品状,采誉于台府,纳毁于流言。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既无乡老纪行之誉,又非朝廷考绩之课;遂使进官之人,弃近求远,背本逐末。位以求成,不由行立,品不校功,党誉虚妄。损政制道五也。

——摘编自《晋书》

材料三  科举考试成为了把各种信仰、种族、观念、家庭背景、经济利益不同的人与国家政治取向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成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整合社会各种力量的粘合剂。庞大的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和各种利益不同的集团、人群,不但没有向西欧那样分裂成众多小国而是不断走向统一,科举考试制度的凝聚作用不可忽视。

——摘编自杨光《科举考试拯救了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初官僚存在的问题并概括汉代对举荐人赏罚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度存在的弊端。

(3)结合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变化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