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
A.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 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
C. 旨在限制商业发展
D. 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 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 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这反映出
A. 坊市制逐渐被打破
B. 政府不再监管商品交易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宗教传播阻碍经济发展
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
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
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
A. 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B. 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
C. 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D. 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
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A. 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 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 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 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