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曾经提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A. 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 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 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 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A. 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B. 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中出现主民政的中书门下、主军政的枢密院、主财政的三司,以及官、职、差遣的分离。这种体制
A. 显示出理性精神
B. 结束了藩镇割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体现了文人治国
下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 | 中书省(中书令) | 门下省(侍中) | 尚书省(左右仆射) |
高宗时 | 西台(右相) | 东台(左相) | 中台(左右匡政) |
玄宗开元初年 | 紫微省(紫微令) | 黄门省(黄门监) | 尚书省(左右丞相) |
A. 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 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 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 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题文)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 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 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 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