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 中央已经彻底纠正了“左”倾的严重错误
B. 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经济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A.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 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C. 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
D.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挤压
清朝李清芳上奏乾隆帝:“洋船贸易往东洋者十之一,往南洋者十之九,凡江浙闽广四省海关税银多出于此,一加禁遏,则四省海关税额必至亏缺,每年统计不下数十万,其有损于国帑。”这表明
A. 乾隆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江浙闽广四省财政困难
C. 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
D. 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节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A. 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 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 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 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
A. 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 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
C. 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 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明清时期,晋商富甲一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所到之处,就修建一处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晋商会馆。下列有关晋商会馆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晋商会馆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地域性特点
B. 晋商会馆是当时山西商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C. 晋商会馆是晋商的荣誉与辉煌的缩影与见证
D. 晋商会馆既是会馆又是他们经营的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