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
——摘编自林语堂《中国人》
材料二 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的相同主张。依据这两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人文主义对各自近代社会转型产生的不同影响。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摘编自关于度《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2)依据材料三,简要解释“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
材料四 可以说,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美)罗素《中国问题》(1922年正式出版》
(3)材料四的作者对“中西文明”有怎样的见解?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1929~1933年的美国电影热心于制造浪漫爱情、个人英雄、离奇冒险的神话,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失业现象作为背景隐约表现。这一现象反映出
A.电影创作再现社会生活
B.经济危机扩展到文化领域
C.政府力图控制民众情绪
D.电影折射民众的心理需求
朱铭在《外国美术史》中说:“他们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中体现他们这种“追求”的有
①《自由引导人民》
②《向日葵》
③《拾穗者》
④《日出印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现代主义文学风格多样,流派众多,诸如象征主义、荒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据所学分析,下列哪项不具有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
A.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
B.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贝克特《等待戈多》:明天,当我醒来的时候,或者当我自以为已经醒来的时候,我对今天怎么说好呢?
D.卡夫卡《变形记》:他(格里高)的下颚倒好像非常结实,靠着这下颚总算转动了钥匙
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1958年的高校新生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A. 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 邓小平整顿教育,恢复高考制度
C. “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