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D. 参加日内瓦会议
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年份 | 企业 | 年增长率(%) | 合同金额(亿美元) | 年增长率(%) |
1991 | 1735 | 57.3 | 13.90 | 54.6 |
1992 | 6430 | 270.6 | 55.43 | 298.7 |
1993 | 10945 | 70.2 | 99.03 | 79.9 |
A.“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两岸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其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