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 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 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C 【解析】 从1954年到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都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间的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A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宪法则构建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没有改变基本的法律架构,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建设的目标,这两部宪法都没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立,故排除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无论是1954年宪法,还是修订后的1982年宪法,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

A. 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C. 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D. 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查看答案

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一改变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C. 遏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 缓和了与国民党政府的对立

 

查看答案

孙中山说:“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来同志就要打同志,二来本国人更要打本国人,全国长年相争相打,人民的祸害便没有止境。外国尝有因宗教而战,自由而战的,但中国几千年来所战的都是皇帝一个问题。”这说明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 推翻清朝

B. 实现共和

C. 防止内战

D. 平均地权

 

查看答案

清末新政、北洋政府时期、南京政府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出现了三次经济立法高潮,这些经济立法

A.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B.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C.目的都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都强化了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梁启超一方面吸收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群体自由基本前提的个体自由不存在了”。响他出现这一思想的上要因素是

A.深受专制思想的影响

B.君主立宪的立场决定

C.民族主义的历史使命

D.保皇思想仍根深蒂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