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满江红》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句。词中的“胡虏”和“匈奴”代指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宋朝包拯记载:“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科举完善
B.常年征战
C.庆历新政
D.文官体制
李白《少年行》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岑参《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有“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诗中的“胡人”当指
A.印度人
B.大秦人
C.新罗人
D.中亚人
汉武帝“兴太学,修郊祀……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有三代之风。”上述材料评价汉武帝的侧重点是
A.独尊儒术
B.抑制相权
C.解除边患
D.削弱封国
从“天下为公”转变到“天下为家”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代文化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不外三者,即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其中后两种因素自外族传入,而且是历经数百年的流播而形成的。唐代对这三种文化因素的承袭,也以后两种为主,这造成唐代文化的异彩特色。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从魏晋开始,即受这三种文化因素的压制,日渐衰微;直到唐朝后期,儒学始开启复兴的机运,但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影响。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和收敛。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
——摘编自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上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 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1912 年,有人撰文指出:“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在“五四”前后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形成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