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乾隆年间,清廷将关内、奉天、热河等处的内务府所属官庄上的壮丁16000余人“拨出为民”,准其自谋生计,这是一次较大的释放官庄农奴的行动。以后又一再颁布“出旗为民”的诏令,不但准许壮丁开户为民,而且准许开户的壮丁,将“契买民地并开垦地亩”,“带往为业”。
皖南地主有奴役“伴当世仆”的制度,雍正五年1727年),清下令将部分伴当世仆”“开豁为良”;规定“其不在主家所生者,仍照旗人开户之例豁免为良”,“至年代久远,文契无存,不受主家豢养者,概不得以世仆名之,永行严禁”。至于其他过去被打入贱民阶层的人,雍正时期也陆续诏令削除其贱籍。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除山西陕西教坊乐籍,改业为良民”又令“除浙江绍兴府惰民丐籍”。后又下令将苏州府常熟、昭文两县旧有丐户“照乐籍惰民之例,除其丐籍,列为编民”。粤东地区有一种名为“户”的“贱民”,他们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清下令“凡无力之登户,听其在船自便,不必强令登岸,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栖身者,准其在于近水村庄居住,与良民一同编列甲户,以便检查,势家土棍不得借端欺凌驱逐”。
——据吕克勤、徐耀耀、徐高祉、袁坤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初年社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初年社会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 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 研究(见下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梁启超的研究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梁启超的研究方法、论据、论证过程、结论等进行评述;也可以对其观点进行论证、批判、修改或提出新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立论科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 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1909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这既减轻了朝廷负担,又赢得士绅的支持。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晚清时期,士绅通过参与地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位置。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国家政策受到国际形势影响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某战略物资实施禁运,导致大批中、苏科学家进入雷州半 岛和海南岛考察,云南、海南、两广以及福建等地也突然涌来大批南下移民。据此推测该战略物资是
A.石油 B.钢铁 C.稀土 D.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