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学是兼蓄内外、圣王之精髓的,是真正的儒家。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学是兼蓄内外、圣王之精髓的,是真正的儒家。中国思想史上,董仲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第一次建构出天的本体系统,并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他具体地阐述了天人之际的关系结构,有效地证明出天与人相感应、相附和的机制、中介和路径,指出了天人沟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摘编自余治平《唯天为大》

材料二 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学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出现的原因。

 

(1)将法家等学派思想融入儒家体系;提出“大一统”的主张;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以“三纲五常”为社会行为规范。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思想。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日益腐败;宋明理学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董仲舒对先秦儒学发展之处,可以依据材料中的“第一次建构出天的本体系统,并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将法家等学派思想融入儒家体系、提出“大一统”的主张、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和以“三纲五常”为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来回答。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思想来回答。 (2)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出现的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明清之交,国破家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日益腐败和宋明理学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版图广阔稳定,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土守护意识,因此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清朝治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企望边疆地区实现长治久安,为此朝廷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清朝注意遵循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施行规范化、持续化的管理。所制定的边疆治理制度,在历代王朝中堪称最为系统、完整和成熟,在实践中也取得良好成效,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在重农抑商、海禁闭关等政策的抑制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落。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社会发展呈现的特征并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不仅反映出当时任职制度的不公,还反映出当时选官制度和政治局面的混乱。唐代统治者总结了前代的历史教训,认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只有”任官惟贤才”,才能加强封建政权的基础。在士族衰亡的过程中,科举制对士族势力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世代娇生惯养的部分士族子弟被排斥在科举制度外,读书刻苦、有良好品行的庶族读书人因此登上政治舞台。

﹣﹣摘编自何峻《浅论科举制度与唐代政治制度》

材料二 宋代科举是科举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出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改革科举制度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并说明其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从孝公变法到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壹”于农战的发展原则,将全国民力“抟”之于农,并且在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基础上,将“杀力”集中于战争。从而使秦国在战国时代的大争之世立于不败之地。

材料二 秦统一全国后,将一直奉行的“抟力”于农的原则转为“抟力”于皇权,使集聚国家实力的重农原则遭到破坏。而与此同时,“杀力”的范围反而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战争“杀力”方式外,秦始皇还大兴土木,数次巡游,继续开疆拓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鹏《农战与秦之兴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农战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统一全国后治国思想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查看答案

清乾隆年间《苏州碑刻》中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这反映了当时(  )

A.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 B.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纸币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查看答案

王守仁的“良知”解释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由此可知王守仁(  )

A.批判虚假说教 B.注重知行合一

C.提倡心性修养 D.宣扬重义轻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