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初诸臣,推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

“汉初诸臣,推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这表明

A.西汉初期大臣全都出身卑微 B.西汉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C.西汉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D.汉初诸臣多能体谅百姓疾苦

 

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汉初重臣多出身低微,对底层社会较为了解,因此多能体谅百姓疾苦,选项D正确;韩信出身韩相之子,并不卑微,排除A;材料并不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下图所示:春秋时期,夷狄进一步包围着周人,华夏族的 存亡,在于抵抗夷狄戎蛮的成败。于是“尊王攘夷”成为维护华夏族生存的一面旗帜,是华夏民族意识形成的一个显著标志。从此,华夏族与蛮夷戎狄之间出现了壁垒森严的界限。“华夏”一词随即产生。这说明

A.华夏族就是指西周的贵族

B.华夏意识在忧患之中产生

C.华夏民族与夷狄融为一体

D.华夏族指的就是中华民族

 

查看答案

当下,使古老“丝绸之路”延伸成为现代版“国际大合唱贸易的“一带一路”战略,正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利也。”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明朝对私人海外贸易一直采取严厉的限制政策,明太祖在位期间曾多次“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这就是所谓的“海禁”政策。隆庆元年,明朝城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蕃”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后,原市舶司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接待各国贡舶变成主要接待各国的商舶。沿海各地贸易活动兴盛起来,海外大量的白银和银元输入中国,进一步扩大了白银在中国国内市场的流通范围。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反映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4)“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民谚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是连接国民经济各部分的重要纽带,而政府的决策则直接影响着商业的发展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三》

材料三  (清代)承办洋商业务的行商(注:十三行华商)对洋船负全面的责任,他安排洋商住进合适的商馆,向他们推荐买办、通事、银师和仆役。……一当他们的商务办完,洋人就须立即离开广州,或是回国,或是去澳门过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代“市”的管理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局面最早什么时候被完全改变。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哪一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首倡者,分析其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政策背景,并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查看答案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织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2)从材料二中能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

 

查看答案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这说明中国政府此时(     )

A.执行专卖制度 B.取消朝贡制度

C.禁止对外贸易 D.实行闭关锁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