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时期,由于人口剧增,且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时期,由于人口剧增,且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流失等原因,粮食在局部地区经常出现危机。例如北宋仁宗时朝廷每年要从江南等地买米200万石。因此,封建统治者继续倡导重农思想和相应政策,认为“养民之政,务必务农”。“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从社会政治角度对粮食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因此,这就要求“复游散之流,抑工商之侈,去士卒之冗,劝稼穑之勤。”要求当时的“浮其业者”(主要是指脱离粮食生产的游闲之民,也就是依附在社会经济上的巨大负担),回归粮食生产第一线去,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短缺是这一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逻辑起点,由此出发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社会特征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并且这类安排带有明显的共生关系。尽管我国工业、城市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并非是城市利益集团压力的结果。但从实际来看,统购统销和压低粮价本质上是一个城市集团收益,而农民集团受损的制度设计。农民作为粮食的生产者很难从粮食中得利,种粮经常处于亏本状态,进而抑制了粮食的扩大再生产,粮食产量在国家的推动下缓慢增长。城市居民作为消费者,可以长期以低价获得粮食这种生活必需品,一方面造成粮食的浪费,另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不可上涨的固化思维。这种在事实上形成的利益格局提醒了路径依赖和制度锁定的特征,成为此后粮食安全政策的重要约束条件。

材料三      1978年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演变

时间段                                 主要特征

1978-1984   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0   废除粮食统购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1-1993   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废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

1994-1997   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稳定器作用,同时调节农民收入。

1998-2003   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2004年以来  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上均摘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宋、1978年以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路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个阶段粮食增长的不同态势并分析其原因。

 

(1)同:立足于国内粮食基本自给;区域(或城乡)统筹。 异:北宋:重农抑商;1978年以来: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作用、城乡一体化。 (2)不同态势及原因:1953—1978年:缓慢增长。 原因:优先工业、城市发展战略;统购统销、压低粮价政策;城乡发展不平衡;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左倾错误影响,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动乱;美国的长期封锁。 1978年以来:快速增长。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价格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市场体制逐步建立;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如杂交稻的推广等;城乡统筹发展 【解析】 (1)相同点:由材料可知两个时代解决粮食问题的做法均体现了促进国内农业发展,因此可以得出其共同点之一为立足于国内粮食生产的发展自给;材料一涉及到抑制工商业,要求工商业者回归农业,促进农业的发展,材料三强调“推进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得出,二者均重视城乡统筹发展。不同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可以得出,宋代强调重农抑商,据材料“建立价格双规机制,力图发挥市场作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可以得出改革开放后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由此得出二者的不同。 (2)不同态势及原因:据材料“粮食产量在国家的推动下缓慢增长。”可以得出1953年至1978年我国粮食增长缓慢。原因:据材料“尽管我国工业、城市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并非是城市利益集团压力的结果”、“统购统销和压低粮价本质上是一个城市集团收益,而农民集团受损的制度设计”、“市居民作为消费者,可以长期以低价获得粮食这种生活必需品,一方面造成粮食的浪费,另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不可上涨的固化思维”可以得出:优先工业、城市发展战略;统购统销、压低粮价政策;城乡发展不平衡。结合当时的经济现状可以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左倾错误的影响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增长较快。原因:据材料“建立价格双规机制,力图发挥市场作用,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得出粮食价格的上涨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乡统筹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科技发展杂交水稻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并创设了统一的“一星期40小时工作制。”随后,“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这反映了

A.美国民主制度转型,立法保护工人权益

B.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进步

C.新政力图调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美国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缓和社会矛盾

 

查看答案

论及旗袍风尚,郑逸梅称“清代女子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年份,周锡保认为旗袍流行于1921年后,他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在当时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但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岀现提供了佐证。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据此推知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市场主体户数的急剧增长

B.周锡保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流行在1921年以后较为可信

C.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

D.报刊不是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低,旗袍风行于1925年缺乏说服力

 

查看答案

1988年,1吨钢材计划价格700元,市场价格1500元,得到了计划价格的商品就得到了财富。除了商品双轨价格以外,资金的利率、外汇的汇率也是双轨的,计划内贷款和计划外融资利率差别很大。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B.亟需调整不合理的价格机制

C.社会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D.价格双轨机制适应发展需要

 

查看答案

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一开始就建立在通海的手织业基础上,全厂70%的产品供应通海手织户,他还建立通海垦区,所产棉花,供应大生原料。后又陆续办起炼铁、机器、油脂等多种工业,以至轮船、商务、银行,汇兑,构建了“南通实业”体系,据此可知,张謇

A.实业救国的成效最大 B.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C.积极探索近代工业化之路 D.强调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并行发展

 

查看答案

19世纪70年代,英国驻上海领事说:“土布和进口商品(洋布)相竞争,(在品质上)决不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手织土布的售价较高,因此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品了。”广东番禹“邑中女红以纺织为业,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贱,未欲趋利,以充土纱,遂多失业矣。”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近代中国人收入低使土布竞争不过洋布

B.中国家庭手工业解体主要由于土布大量滞销

C.英国驻上海领事叙述的现象不符合事实

D.廉价的工业品涌入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