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1984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1月邓小平突然决定到此刻正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看看,并先后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论断。也正是这一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惊奇地发现,日后很多我们现在还耳熟能详的公司(张瑞敏创办的海尔、柳传志的联想、李东生的TCL、赵新先的三九制药、王石的万科、李经纬的健力宝、潘宁的科龙)均诞生在这一年,后来,人们就把1984年叫做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材料二  “改革”主要是相对政府资源垄断,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让老百姓有权利决定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如何做,做成的东西卖多少,到哪里卖,以什么价格卖,得到的收入怎么分配,剩下的钱如何再投资等,一句话,就是给个人以自由。“开放”实质上也是扩大自由,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能更加自由地进出国界,做投资,做贸易。让个人经济自由权跨越国界延伸,拓宽自由的地理边界。

——陈志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4年”称为“伟大年份”的理由,并分析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1)理由:经济特区取得重大成功;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开放沿海14个城市;一些大企业和著名企业家登上历史舞台。 关系: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证明,开放能够催化原有体制或推动改革,改革为开放创造更有效的氛围和条件。 (2)观点:无论改革还是开放,实质都是给生产经营者以自由选择的权利。 说明: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体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及主体性作用发挥,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由,通过政企分开等措施来扩大企业自主权,对外开放政策则让中外都获得投资、贸易、技术等自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又发挥了政府的指导作用。 【解析】 (1)理由:根据材料“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结合改革开放可知其理由。关系:考生可结合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开放,来分析它对生产关系、经济建设的作用,从而得到二者之间的关系。 (2)观点:根据材料“改革主要是相对政府资源垄断,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开放实质上也是扩大自由,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能更加自由地进出国界,做投资,做贸易。让个人经济自由权跨越国界延伸,拓宽自由的地理边界”概括观点。说明:在说明时可结合我国在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史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 2016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摘编自吴楠《民族精神调查报告》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精神”白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时期,由于人口剧增,且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流失等原因,粮食在局部地区经常出现危机。例如北宋仁宗时朝廷每年要从江南等地买米200万石。因此,封建统治者继续倡导重农思想和相应政策,认为“养民之政,务必务农”。“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从社会政治角度对粮食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因此,这就要求“复游散之流,抑工商之侈,去士卒之冗,劝稼穑之勤。”要求当时的“浮其业者”(主要是指脱离粮食生产的游闲之民,也就是依附在社会经济上的巨大负担),回归粮食生产第一线去,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短缺是这一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逻辑起点,由此出发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社会特征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并且这类安排带有明显的共生关系。尽管我国工业、城市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并非是城市利益集团压力的结果。但从实际来看,统购统销和压低粮价本质上是一个城市集团收益,而农民集团受损的制度设计。农民作为粮食的生产者很难从粮食中得利,种粮经常处于亏本状态,进而抑制了粮食的扩大再生产,粮食产量在国家的推动下缓慢增长。城市居民作为消费者,可以长期以低价获得粮食这种生活必需品,一方面造成粮食的浪费,另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不可上涨的固化思维。这种在事实上形成的利益格局提醒了路径依赖和制度锁定的特征,成为此后粮食安全政策的重要约束条件。

材料三      1978年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演变

时间段                                 主要特征

1978-1984   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0   废除粮食统购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1-1993   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废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

1994-1997   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稳定器作用,同时调节农民收入。

1998-2003   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2004年以来  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上均摘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宋、1978年以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路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个阶段粮食增长的不同态势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并创设了统一的“一星期40小时工作制。”随后,“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这反映了

A.美国民主制度转型,立法保护工人权益

B.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进步

C.新政力图调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美国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缓和社会矛盾

 

查看答案

论及旗袍风尚,郑逸梅称“清代女子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年份,周锡保认为旗袍流行于1921年后,他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在当时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但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岀现提供了佐证。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据此推知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市场主体户数的急剧增长

B.周锡保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流行在1921年以后较为可信

C.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

D.报刊不是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低,旗袍风行于1925年缺乏说服力

 

查看答案

1988年,1吨钢材计划价格700元,市场价格1500元,得到了计划价格的商品就得到了财富。除了商品双轨价格以外,资金的利率、外汇的汇率也是双轨的,计划内贷款和计划外融资利率差别很大。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B.亟需调整不合理的价格机制

C.社会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D.价格双轨机制适应发展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