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南昌起义
C.台湾军民反割台
D.义和团运动
晚清一位人士曾上书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督死守御。”该“上书”针对的是
A.英国侵占香港岛
B.俄国侵略新疆
C.清政府割让台湾
D.列强瓜分中国
《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使馆驻兵权
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下列内容属于《南京条约》的是
A. 开放天津
B. 开设工厂
C. 协定关税
D. 公使驻京
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A.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某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这个“部”是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