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俄国文学家果戈里说:“我从未通过想象创作出什么东西来,我只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我所...

俄国文学家果戈里说:“我从未通过想象创作出什么东西来,我只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我所熟悉的材料,那时才能创造出好东西。”下列作品属于这种创作理念的是

A.《悲惨世界》 B.《西风颂》 C.《红与黑》 D.《等待戈多》

 

C 【解析】 根据“只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我所熟悉的材料”可知,果戈里的语言体现现实主义的风格,《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故选C;《悲惨世界》《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位同学在图书馆查找文学流派的研究资料时,借阅了《欧也妮·葛朗台》、《战争与和平》、《大卫·科波菲尔》等图书,该同学研究的时代与流派分别是

A.19世纪   浪漫主义 B.19世纪   现实主义

C.20世纪   浪漫主义 D.20世纪   现实主义

 

查看答案

一位被称为“预言家”的著名诗人,在他脍炙人口的名篇里写到:“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e far behind?”其作品风格属于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印象主义

 

查看答案

19世纪前半期,对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时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一些思想家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对现状感到失望与不满。反映这种社会情绪的文学作品是

A.《西风颂》 B.《双城记》 C.《老人与海》 D.《人间喜剧》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建海《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蒋廷黻的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三所说的三次战争的名称及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指出中国发生了哪些连锁反应?

(4)概述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客观促进中国进步的角度,阐述上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