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 法家、道家、儒家
B. 道家、儒家、法家
C. 墨家、法家、道家
D. 儒家、法家、墨家
“商鞅变法是一个长期实践法家路线的过程”,下列思想中体现商鞅变法精神的是
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C.“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其主要措施是
A.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国君直接任命地方行政长官
C.“开阡陌封疆”
D.制定连坐法,建立户籍制度
《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三公九卿制
D.九品中正制
钱穆《国史大纲》论及战国初期各国的社会状况时,把各国的情况概括成三种类型:“诸国中受封建传统文化束缚愈深者,其改进愈难,故____①____遂至积弱不振。其受封建传统文化束缚较浅者,其改进较易,故____②____相继称霸于春秋……而经君统篡弒以后,更得急速改变其国家之内部组织,自宗法封建国家激转而为新军国。___③___则以受封建传统文化之熏陶更浅,故其国家可以不经内部君统篡易,而亦追随改进为新军国焉。”①、②、③对应的应该是
A.鲁卫、齐晋、秦楚 B.秦楚、齐晋、鲁卫
C.秦楚、鲁卫、齐晋 D.鲁卫、秦楚、燕宋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中指出,春秋与战国时代面貌不同,“诸大国则征战益烈,终至由争霸之局,易为吞并之局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尚在,诸侯不得不借助周王的旗号;战国时期周王威信扫地,诸侯熟视无睹
B.春秋争霸战争尚有周礼的约束;战国时诸侯国之间掠夺人口、土地、军需物资,成为兼并战争的主要表现
C.各诸侯国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是兼并战争的后盾,兼并战争促进了局部统一
D.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确立的政治秩序依然有效,战国时期周王权威开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