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最后秦一统天下,建立秦朝。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最后秦一统天下,建立秦朝。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史事对比

材料一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文物解读

材料二 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留下的唯一实物资料。

商鞅方升铭文一

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爱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重泉。

商鞅方升铭文二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一之。

 

 

(2)商鞅方升上刻有两段铭文,一段是秦孝公十八年的铭文,一段是始皇廿六年的铭文,相隔122年。从时代变革的角度,分析两段铭文的异同。

历史评价

材料三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诱增肉刑,百姓斋栗(恐惧),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西汉)桓宽《盐铁论》

(3)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制度审视

材料四  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而且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或县长)。公元前221年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局部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全国约有50个郡,下辖近千个县。能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和如何管辖维系的?秦朝疆域的确定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1)不同: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原因:商鞅变法历时久,分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2)同:都面临当时度量不统一的情况,都希望加强对地方经济的管理,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第一段铭文是商鞅变法时期所刻,它的规定实施改变了秦国当时的落后面貌,为秦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第二段铭文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所刻,说明秦国一直沿用了商鞅变法的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秦朝的统一。 (3)观点:商鞅变法中的严刑峻法、赋税繁重为秦所沿用,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同意:商鞅变法中有很多严刑峻法,如连坐法,造成了百姓的恐慌。秦始皇即位后,商鞅变法的很多严刑、苛政得以保留(商君虽死,其法犹存),徭役赋税繁重,使得农民起义爆发,导致秦二世而亡。作者是西汉人,希望从秦二世而亡的现实中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仁政,使得国家长治久安。不同意:商鞅变法虽然存在严刑峻法、赋税繁重的问题,但距离秦朝建立已一百余年。秦朝灭亡是由于秦始皇时期的暴政,如大兴土木、修建长城,这些措施与商鞅变法无关,不能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商鞅变法导致。作者是西汉人,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国,两者的治国思想不同,所以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批评有失公正、客观。 (4)形成:秦灭六国;击匈奴,收复河套;征服百越地区。管辖维系:通过郡县制维系管理大一统的帝国。意义:奠定了历代王朝疆域的基本格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 【解析】 (1)不同:依据材料一“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可知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原因:结合所学从商鞅变法历时间、步骤以及采取的制度措施回答。吴起变法失败依据材料一的信息从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以及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等回答。 (2)同:依据商鞅变法和秦朝统一的背景从面临当时度量不统一的情况,都希望加强对地方经济的管理回答。不同:依据材料二可知第一段铭文是商鞅变法时期所刻为秦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可知第二段铭文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所刻,结合所学从加强了君主专制以及巩固了秦朝的统一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三“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观点。对于该观点从商鞅变法中有很多严刑峻法以及作者是的身份可知答案。如果对于材料观点持不同意,可以依据所学从商鞅变法与秦朝灭亡时间以及作者的立场不同回答。 (4)形成:依据材料四的地图信息和所学从秦灭六国、击匈奴,收复河套以及征服百越地区回答。管辖维系:依据所学可知是通过郡县制维系管理。意义:结合所学从奠定了历代王朝疆域的基本格局以及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 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 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 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查看答案

2015年,在江西南昌发掘一座汉墓,因出土文物数量多,所含信息量大,备受关注。以下出土文物和结论之间相符的是

 

文物

结论

A

一面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绘有孔子画像的屏风

此画像就是孔子的真实相貌

B

出土200万枚五铢钱

当时江西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

墓中金饼题记:“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酌金一斤”

墓主可能是刘贺

D

一座真车马陪葬坑和超越列侯丧葬数量规制的编钟

墓主可能是汉朝皇帝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查看答案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B.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

 

查看答案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据此可知汉初

A. 丞相掌握很大权力

B. 后宫干预朝政频繁

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官僚政治开始确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