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正确对待孔子与儒学。

 

 

(1)矛盾:托古改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内心充满对西方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恨。 原因:西学东渐;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等。 (2)态度: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成分。 评价: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对待: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孔子与儒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1)第一小问“矛盾”,依据材料中“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得出:托古改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依据材料中“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得出: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依据材料中“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得出:内心充满对西方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恨。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中“西方的影响”得出:西学东渐;依据材料中“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得出: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根据所学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等。 (2)第一小问“态度”,依据材料中“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得出: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成分。第二小问“评价”,依据材料中“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得出:有利于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依据材料中“这种倾向恰恰是……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得出: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根据所学得出: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此题为开放型试题,主要强调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中国

西欧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578年

薄伽丘

《十日谈》

1353年

李贽

《焚书》

1590年

伊拉斯漠

《愚人颂》

15世纪末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637年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543年

徐光启

《农政全书》

1639年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1602年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1642年

塞万提斯

《堂古诃德》

1615年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1663年

哈维

《血液循环论》

1628年

顾炎武

《日知录》

1670年

伽利略

《两大体系的对话》

1632年

王夫之

《读通鉴论》

1692年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年

 

材料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与不同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并说出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的重要原因。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希望工程的推动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查看答案

某学生在学习欧洲人文主义发展历史时,总结出“哲学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光明的时代”“批判的时代”等关键信息。据此可知,该学生学习的历史主题是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查看答案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都

A.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B.标志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C.确保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D.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