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有大量唐宋时期的摩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统称大足石刻。其中一尊石刻形像为一男子肩挑箩筐赶路,箩中各坐一人现在有人依据该尊石刻的形像将其解释为孝子行孝,认为筐中所坐人物为孝子的父母。这种解释
A.准确反映了石刻创作者的真实意图 B.契合了唐宋时期佛教中国化的特征
C.解释了大足石刻的地域特色 D.否定了大足石刻的宗教意义
西汉相衙门称“府”,九卿衙门称“寺”。西汉前期,御史大夫衙门位于皇宮之内,正门旁边悬挂的一小木牌上题“御史大夫寺”。约在汉武帝以后,御史大夫衙门搬出皇宫,正门悬挂大匾,上书“御史大夫府”这些变化可以说明,西汉后期御史大夫
A.职权范围扩大 B.更加得到皇帝信重
C.地位逐渐与丞相对等 D.获得了中枢决策权力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1954年著文称:“我在十几年前曾经主张过西周是封建社会。我当然希望新的考古发现能够确切地证实我的主张;但也许我的主张在新的考古发现之前被否定。”最能够证实或否定作者主张的考古发现可能是
A.更多的两周时代的青铜礼器 B.能够判明劳动者阶级属性的记录
C.西周时期使用铁制农具的实物证据 D.文物遗存更加丰富的贵族墓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正确对待孔子与儒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中国 | 西欧 | ||||
作者 | 著作 | 成书时间 | 作者 | 著作 | 成书时间 |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1578年 | 薄伽丘 | 《十日谈》 | 1353年 |
李贽 | 《焚书》 | 1590年 | 伊拉斯漠 | 《愚人颂》 | 15世纪末 |
宋应星 | 《天工开物》 | 1637年 | 哥白尼 | 《天体运行论》 | 1543年 |
徐光启 | 《农政全书》 | 1639年 | 莎士比亚 | 《哈姆雷特》 | 1602年 |
徐霞客 | 《徐霞客游记》 | 1642年 | 塞万提斯 | 《堂古诃德》 | 1615年 |
黄宗羲 | 《明夷待访录》 | 1663年 | 哈维 | 《血液循环论》 | 1628年 |
顾炎武 | 《日知录》 | 1670年 | 伽利略 | 《两大体系的对话》 | 1632年 |
王夫之 | 《读通鉴论》 | 1692年 | 牛顿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1687年 |
材料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与不同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并说出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