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3年11月,有人在日记中道:“大清宣统五年十月十三日.京都今岁已开国会设参...

1913年11月,有人在日记中道:“大清宣统五年十月十三日.京都今岁已开国会设参议院、众议院,其中议员东四洋留学生最居多数,故所议之政皆据东西洋之法,其所议之法尚欲有益于人民,势必不能。”这表明,该日记的作者

A.不谙时事变化 B.否定国会制度

C.反对国人留学 D.排斥民主革命

 

D 【解析】 根据材料“1913年11月”“大清宣统五年”“其所议之法尚欲有益于人民,势必不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呈现的时间是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于1912年2月12日结束,中华民国建立后清朝年号已经被禁止使用,并且作者不认为现有的政治体制对人民有益,因此作者观点是反对民主革命、排斥民主革命的表现,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京都今岁已开国会设参议院、众议院,其中议员东四洋留学生最居多数”等信息可知,作者并不是不谙时事变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作者排斥民主革命的内容,没有强调否定国会制度,故B选项错误;材料“其中议员东四洋留学生最居多数”指的是议员中留学生居多,没有强调反对国人留学,故C选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歌官庄只有132处。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个,占有土地3356965亩,仅敬辅一带就有官庄373处,有地758739亩。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人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这表明,晚清

A. 租佃关系衰落

B. 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社会转型艰难

D. 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

 

查看答案

重庆大足有大量唐宋时期的摩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统称大足石刻。其中一尊石刻形像为一男子肩挑箩筐赶路,箩中各坐一人现在有人依据该尊石刻的形像将其解释为孝子行孝,认为筐中所坐人物为孝子的父母。这种解释

A.准确反映了石刻创作者的真实意图 B.契合了唐宋时期佛教中国化的特征

C.解释了大足石刻的地域特色 D.否定了大足石刻的宗教意义

 

查看答案

西汉相衙门称“府”,九卿衙门称“寺”。西汉前期,御史大夫衙门位于皇宮之内,正门旁边悬挂的一小木牌上题“御史大夫寺”。约在汉武帝以后,御史大夫衙门搬出皇宫,正门悬挂大匾,上书“御史大夫府”这些变化可以说明,西汉后期御史大夫

A.职权范围扩大 B.更加得到皇帝信重

C.地位逐渐与丞相对等 D.获得了中枢决策权力

 

查看答案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1954年著文称:“我在十几年前曾经主张过西周是封建社会。我当然希望新的考古发现能够确切地证实我的主张;但也许我的主张在新的考古发现之前被否定。”最能够证实或否定作者主张的考古发现可能是

A.更多的两周时代的青铜礼器 B.能够判明劳动者阶级属性的记录

C.西周时期使用铁制农具的实物证据 D.文物遗存更加丰富的贵族墓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正确对待孔子与儒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