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筹划了数次反清起义,但国内几乎没有同情者;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总,恨其事之不成矣”;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全国久盎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这一过程表明
A.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中国革命领导阶层发生了变化
C.民众逐渐认同革命是救国手段 D.找到中国革命依靠力量
1913年11月,有人在日记中道:“大清宣统五年十月十三日.京都今岁已开国会设参议院、众议院,其中议员东四洋留学生最居多数,故所议之政皆据东西洋之法,其所议之法尚欲有益于人民,势必不能。”这表明,该日记的作者
A.不谙时事变化 B.否定国会制度
C.反对国人留学 D.排斥民主革命
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歌官庄只有132处。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个,占有土地3356965亩,仅敬辅一带就有官庄373处,有地758739亩。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人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这表明,晚清
A. 租佃关系衰落
B. 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社会转型艰难
D. 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
重庆大足有大量唐宋时期的摩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统称大足石刻。其中一尊石刻形像为一男子肩挑箩筐赶路,箩中各坐一人现在有人依据该尊石刻的形像将其解释为孝子行孝,认为筐中所坐人物为孝子的父母。这种解释
A.准确反映了石刻创作者的真实意图 B.契合了唐宋时期佛教中国化的特征
C.解释了大足石刻的地域特色 D.否定了大足石刻的宗教意义
西汉相衙门称“府”,九卿衙门称“寺”。西汉前期,御史大夫衙门位于皇宮之内,正门旁边悬挂的一小木牌上题“御史大夫寺”。约在汉武帝以后,御史大夫衙门搬出皇宫,正门悬挂大匾,上书“御史大夫府”这些变化可以说明,西汉后期御史大夫
A.职权范围扩大 B.更加得到皇帝信重
C.地位逐渐与丞相对等 D.获得了中枢决策权力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1954年著文称:“我在十几年前曾经主张过西周是封建社会。我当然希望新的考古发现能够确切地证实我的主张;但也许我的主张在新的考古发现之前被否定。”最能够证实或否定作者主张的考古发现可能是
A.更多的两周时代的青铜礼器 B.能够判明劳动者阶级属性的记录
C.西周时期使用铁制农具的实物证据 D.文物遗存更加丰富的贵族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