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光绪帝要求“厚集兵力”,认真备战;慈禧反对贸然应战,支持斡旋求和;李鸿章奔走于英、俄等国公使间,企求列强出面调停。该现象
A.表明近代化努力效果显著
B.说明甲午战败有其必然性
C.反映了列强之间矛盾尖锐
D.体现出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 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 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 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下表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
第二条1875年2月25日上述法律第八条第三段补充如下: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提议的对象。凡曾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A.否定巴黎公社
B.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
C.确立共和政体
D.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孟德斯鸠写《论法的精神》,想为一切人提供一些新的理由去爱他的责任、祖国、法律。伏尔泰相信理性终将赢得胜利,他按理性行事,不能让人陷于无知中、挣扎于错谬中、生活在暴政下过不幸的日子。这说明两者都
A.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幸福
B.彻底否定对上帝的信仰
C.主张创建民主共和政体
D.践行分权与制衡的理念
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 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 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 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